400-926-6811
隨著新冠病毒的肆虐,一些人感到自身健康尚未完全康復(fù),更易受疾病感染。是否感染新冠后免疫系統(tǒng)存在“免疫缺陷”成為關(guān)注焦點,我們也要深入了解“免疫落差”是何物。
在11月24日的媒體采訪中,世界衛(wèi)生組織首席流行病學(xué)家瑪麗亞·范·科霍夫(Maria Van Kerkhove)指出,中國兒童呼吸道感染病例激增,與新冠大流行期間的“免疫落差”有關(guān)。
那么,“免疫落差”究竟是什么?在疫情期間,人們通過接種疫苗以外的方法,如佩戴口罩、勤洗手、多消毒、通風(fēng)和保持社交距離等,不僅成功降低了新冠感染率,還幾乎使得與其他傳染病原體的接觸,尤其是流感,減至.低。
然而,長期采取這些預(yù)防措施卻導(dǎo)致了病原體免疫刺激的不足,群體免疫水平相較疫情前有所下降。我們將這種疫情前后群體免疫水平的差異稱之為“免疫落差”。
在人們逐漸恢復(fù)正常生活的過程中,許多人迅速丟棄了佩戴口罩、勤洗手等防御措施,從而加劇了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,尤其是在秋冬季節(jié),呼吸道傳染病本身容易高發(fā)。
需要注意的是,新冠病毒本身并不會導(dǎo)致免疫缺陷。新冠病毒引發(fā)的是典型的急性呼吸道感染,與其他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一樣,具有明確的病毒感染自限性。盡管極少數(shù)患者可能會出現(xiàn)長期后遺癥,但這并非免疫缺陷的體現(xiàn)。